伟人故里缅怀先辈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动化专业学生党支部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图/付可心 文/刘超
2017年11月18日,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在自动化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周艳玲老师和李娜老师的带领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前往毛主席故居和刘少奇主席故居,接受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重温伟人的光辉形象和先进思想,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
早上9点,我们来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来到韶山村之后,党员们首先瞻仰了毛主席铜像。主席铜像重达3.7吨,高10.1米,喻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象征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在周艳玲老师的带领下,自动化专业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在铜像前合影留恋,并庄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嘹亮的口号,回荡在毛主席铜像广场。
接下来参观的是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故居名为上屋场,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毛主席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学习。1910年秋,毛主席离开韶山,到外地求学,寻找革命真理,临行前,他写下了一首《七绝•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离开家乡之后,毛主席曾经五次回到家乡。1921年春,毛主席第一次回到韶山,劝导全家亲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把亲人引上了革命道路,毛主席的六位亲人在革命中牺牲;1925年6月,毛主席在韶山成立了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风雨如晦那个年代,点燃了革命的圣火。
下午15点,我们来到刘少奇主席的故居。刘少奇故居位于宁乡县花明楼,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宁乡县为长沙市所辖,而刘少奇主席的故居花明楼炭子冲就位于宁乡县城南约30公里处。
来到刘少奇故乡后,一直顺着楼梯往上走,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刘少奇主席铜像前。恰逢党外学者前来敬拜刘少奇主席,并现场举行献花仪式,在周艳玲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广场观看献花仪式。
刘少奇主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一名高尚的中国共产党员,一向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感受和运用刘少奇革命精神,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间普通的农家住房-刘少奇故居。1961年4月1日,为了解决农民饥荒问题,刘少奇主席开完中央广州会议,回到故居开展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并将故居的房子全部分给6户农户居住。为了缅怀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一行人在刘少奇故居前合影留念。
最后参观的就是花明楼,人们对她的通常理解源于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的花明楼已经超越了她的本义,成为了一位伟人的标志、一位伟人的名片。走进花满楼,陈列着的“宁乡出土的青铜器”、“湖湘文化名人”、“青年刘少奇”雕塑映入眼前,向大家展示物华天宝的自然环境和人杰地灵的文化氛围。
这次红色之旅深深地唤醒了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情怀,督促着我们要积极学习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了加深全体学生党员对这次红色旅行的了解和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2017年11月19日,在周艳玲老师的组织下结合红色之旅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
会议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周艳玲老师对活动进行安排;第二阶段由宫少博同学对十九大的要点进行精讲解读;第三阶段由全部学生党员结合红色之旅谈一谈十九大带给自己的影响;第四阶段由周艳玲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
会议在晚上19点举行,首先周艳玲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鼓励大家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随后,宫少博同学从“大会主题、过去五年的工作以历史性改革、一个重要判断、一个历史使命与四个伟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基本方略、两个重要时期、两个阶段、九个方面理论分析与政策指导”八个方面对十九大会议精神进行详细解读。紧接着,全部学生党员结合红色之旅谈一谈十九大带给自己的影响,其中支部组织委员况宗旭同志讲到:“我们要找差距,迎方向,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周艳玲老师要求全体学生党员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们灵魂受到了震撼,心灵得到了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